中國放棄控制東南亞的最後機會?明代停止下南洋為何不是一個沒遠見的決定
今人常常把下西洋之行描繪成探險、外交與推動貿易的和平之舉。事實上,皇帝的目標在於讓南方、西方海域的人尊重他,敬畏他,並強調中國物質文明的優越,卻又同時自居為不偏不倚的和平締造者,「撫綏遠人無問彼此」。他是有如父親的人物,要求夷人不得彼此爭戰,例如對柬埔寨與占婆下令,或是命令暹羅不得騷擾馬六甲。一四二九年,宣德帝甚至宣稱:「朕奉天子民。四海萬邦咸圖康濟。」皇帝的聲威通常只是辭令,是中國自視君臨他國的空洞表現,偶而才會有實質內容,例如鄭和下西洋時代率領的大艦隊。然而對北京來說,展現實力的目的性不夠明確,這也讓當時的中國人不如外國人那樣印象鮮明。
直到不久前為止,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最近一次試圖將勢力延伸到努山塔里亞與印度洋等熱帶地區。不耐濕熱氣候恐怕有相當影響,這一點也反映在過去皇帝對於用兵當地的看法:
皇朝重武愛人,不欲宿兵瘴癘之區以守無用之土。
鄭和下西洋並未增加全世界對於航海、風向與洋流的知識。鄭和所造訪的地方,彼此間的聯絡早已進行千年。鄭和在貿易方面留下的遺產同樣有爭議,畢竟亞洲貿易榮景從一四○○年前後便已展開,歐洲、穆斯林世界與中國皆參與其中,日本也有貢獻,而七下西洋這個篇章為時不過三十年。但中國本身確實因此對世界有更多認識,尤其是對南方海域。鄭和下西洋也有助於努山塔里亞對中國貿易的發展———在當地已有發展的中國穆斯林(有時候會與其他國家的穆斯林或當地女子通婚)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交流讓伊斯蘭信仰在島群加速傳播,而貿易也在隨後的兩個世紀間飛速成長。
以往,人們將明代海上行動的終結,視為沒有遠見的決定,從而為下一個世紀的歐洲人打開了進入努山塔里亞的入口。但結束寶船之行是有合理經濟因素的:鼓勵朝貢所耗費的成本,遠超過任何來自貿易的可能收益。相較於西北邊境,中國在南方海域並未面臨任何明顯的國防威脅。幸虧有繁榮的中國帶來的需求,以及努山塔里亞貿易區口岸的華人,下西洋的結束因此沒有造成貿易的終結。但這確實意味著中國在接下來五百年不再試圖控制努山塔里亞。
朝貢漸漸減少,中國朝廷也逐漸視貢使為財政負擔,而非福分。朝廷認為中國是自給自足的天朝上國,跟外國商人討價還價、以平等待之的話,等於有失身分。沒有異國的寶石、香料與動物,中國也沒有影響。對中國船隻參與貿易的海禁在十五世紀末期恢復,但這並未妨礙貿易本身。海洋地區的其他人因此獲益:馬來人、海外華人、爪哇穆斯林,以及來自暹羅、琉球與呂宋等地的商人。然而,中國顯然有些生意拱手讓給了鄰國。沉船打撈到的證據顯示中國陶器出口衰退,來自暹羅與越南的出口則強勢成長。
※本文摘自《風之帝國:全球貿易的關鍵地帶,海洋亞洲的盛世繁華》,作者/菲利浦.鮑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