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人類不把自己當「動物」 如何影響我們看待這個地球?

2021-02-14 16:00:00聯合新聞網 文/梅蘭妮.查林傑

圖/ingimage
圖/ingimage

人類身上有種種高貴特質:擴及卑下者的惻隱之心,不限於同胞而能照顧弱勢生物的善意,足以解析太陽系天體構成和運動、媲美上帝的智力。即便如此,人類的肉體依舊留有低微出身的痕跡,那是難以磨滅的印記。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

目前主宰世界的動物不認為自己是動物,塑造地球未來的動物不想當動物。這一點很重要。數百萬年前,直立行走的猿猴鑿下第一片石屑,及至今日歷史被交到了無毛靈長類的手中,此刻他們的科技已經能夠改造生命的最小單位。

如今人類的力量超越性擇和選配,成為演化背後最強大的動力。遺傳學和基因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於是我們能夠改寫包括自身在內各種動物的生命構成。我們創造出肝或腦含有人類細胞的嚙齒動物。我們養殖了按照市場時程生長的鮭魚。科學家們還可以篡改DNA誘發致命突變,消滅一整個野生動物族群。

與此同時,生物界卻陷入危機。無論在海洋、森林、沙漠或平原裡,人類以外的物種數量以空前速度縮減。若以地質學術語形容,人類的破壞力好比冰河期,是一股巨大的改變能量。工業與都市的痕跡無孔不入,鑽進土壤中、深海生物體內、甚至大氣層遙遠的粒子上。問題根源在於,我們尚未確定如何看待其他生命。這樣的猶豫部分來自疑惑:其他生命形態對我們有何意義?或者說,究竟有沒有意義?

無與倫比的人類心智

多數人類傾向同樣一個結論:我們是生物界的特例。幾千年來,人類並不將自己視為動物。我們認為人有獨特價值,或許是理智,也或許是意識。宗教圈說因為人有靈魂,所以不是禽獸。至於主張從迷信解放的世俗意識形態,如人文主義,其思維依舊局限於物種,彷彿人和其他動物之間自然而然就有條神奇的界線。

這種觀念本來就充滿問題,只是近幾個世紀越來越棘手。多數人的行為根據是直覺或社會規則,理所當然將人類置於其他生物之上。然而一旦我們試圖抽離動物層面,視自己為「概念上的人」、一種道德載體或者靈魂體,就會走向極端,誤以為人類身上有某種非生物要素極其重要或代表至善。由此出發,我們追求永生、強化心智,或成為如機械般的存在。

話雖如此,不代表我們與其他生物之間不存在明確差異。人類意識與環境的互動令人屏息,在演化上獨樹一幟:我們能夠討論抽象概念,在石頭上刻出自己的形象,還能欣賞椋鳥鳴囀的美妙,我們的體驗似乎超越肉體感官的總和。人類自孩提時代就具備身分認同、多彩記憶,在生存與繁衍的過程展現大量技藝和知識,包括幻想與欺騙、控制特定慾望、想像未來等等特殊的心智能力,同時也會將各種感官、情緒、內在敘事以及壓抑的衝動糅合為夢想與期待。

人類心智是無與倫比的自然現象,包含主觀意識在內的各種智能不僅豐富生命體驗,也創造出原本不可能的行為彈性,尤其反映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因此,毫不意外的,人類歷史大半宣揚一種價值觀,也就是我們的體驗有其意義與價值,超脫於其他動物僵化的生命形態。我們身上一定有什麼地方與單純的動物不同吧?不過也有人認為:若除卻文化這層外衣,我們與地球上其他生物沒有明顯差異,都靠肢體的活動與反應獲取能量維持存續。

許多文藝作品試圖傳遞這個觀念,營造人類形象面對大自然的無力感。儘管如此,大眾心底依舊認為人類個體因其覺知潛能,相較於太陽系至今所知的任何生物,我們顯得如此不同,與周遭一切判然有別令人振奮,獨特性顯而易見。

先祖們在岩石上畫下的自身形象是「獸與人」,部分獸、部分神(god)。動物的身軀導致我們會流血也會老化,但智能與自我覺知,也就是在靈性層面上,我們與萬物不一樣。喬治•凱特布(George Kateb)在其著作中提到,人類是「唯一不僅僅是動物的物種,也是唯一有非自然部分的物種」。

這種觀念無所不在:我們相擁時是動物,嬰兒血淋淋從母親體內出生時是動物;但立下誓言的時候則否。我們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時是動物,但認真工作時則否。躺在手術檯上的人是動物,高談正義的人則否。我們從小就被灌輸這種人類與動物有別的觀念,這是我們生命意義的救贖,也構成我們居住世界的基礎。人類被擺在生物階級的最高位,從而大眾印象是人類世界繽紛豐富,動物世界則蒼白乏味。由此開啟了人類繁榮是至善的世界觀。

圖/商周出版提供
圖/商周出版提供

※本文摘自《忘了自己是動物的人類:重思生命起源的歷史與身而為人的意義》,作者/梅蘭妮.查林傑。

分享給好友加入udn

相關新聞

熱門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