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美最強戰車有望到手!但台灣地貌恐暴露它一大弱點

2019-03-19 09:00:00聯合報 記者程嘉文/報導

從氣墊登陸載具駛下的M1系列戰車。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從氣墊登陸載具駛下的M1系列戰車。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2019是我國對美軍購的豐收年。除了空軍將向美國提出增加66架F-16V(Block 70/72)之外,陸軍也已經向美國提出,採購M1A2主力戰車,數量據傳為108輛、兩個營。兩起軍購案,我方均已經提出「發價書需求信函」,依據美國政府的軍售法規,應該在120天之內決定,並且告知國會。

對於陸軍與空軍來說,上一次引進主戰裝備(F-16A/B戰機與M60A3戰車),都是1990年代前半,歷經四分之一世紀後,終於再度有新武器入列。尤其陸軍在建軍優先順序上向來落後海空軍,早就想要爭取新戰車,如今總算「八字有一撇」,如願機會不小。

M1A2軍售案如果順利成行,也將創下中華民國陸軍裝甲兵的多項紀錄。

國軍採購的M1A2,將是圖中最新的SEP V3改良版本。圖/美國陸軍檔案照
國軍採購的M1A2,將是圖中最新的SEP V3改良版本。圖/美國陸軍檔案照

●美史最強主力戰車

美國身為世界軍事首強,軍事科技獨步全球,各項武器的性能,往往也領先其他國家。然而在戰車方面,卻長期表現平平。

二次大戰時期的M4雪曼戰車(電影「怒火特攻隊」的主角),性能明顯遜於德國的虎式、豹式戰車,往往得倚多為勝。後來的M26潘興戰車、M46/47/48/60巴頓戰車,不管機動性、火力、防護力,比起同時間歐洲國家的產品,往往也不見特別過人之處。

這種不甚光彩的局面,一直到M1才被打破:由於當年仍屬冷戰時期,美軍戰車在想像中的歐洲戰場上,必須面對數量遠居優勢的華約集團戰車部隊,還搭配大量反戰車飛彈。美軍的數量不如人,必須在性能上超越蘇聯戰車,才能夠頂住赤色鋼鐵洪流的衝擊。

M1早期型武器配置,除105毫米口徑炮,炮盾設有M240同軸機槍。炮塔上方車長配...
M1早期型武器配置,除105毫米口徑炮,炮盾設有M240同軸機槍。炮塔上方車長配一支M2重機槍,裝填手亦配備M240通用機槍。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正規戰無敵 卻怕城鎮戰

隨著東歐共產集團的瓦解,想像中北約華約兩大集團的「末日之戰」沒有發生。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次年美軍發動「沙漠風暴」行動攻入伊拉克,M1首度投入戰場。在作戰中,美軍摧毀數百輛伊拉克的俄製與中共製戰車,M1只有23輛中彈受損,其中21輛均可修復,乘員全部生還。整場戰爭期間唯一的M1乘員傷亡事故,只有一輛戰車掉入底格里斯河。

2003年,小布希總統再度揮軍伊拉克,在與伊拉克陸軍的俄製T-72戰車對戰時,美軍憑著M1與官兵的優異性能,再度創下全勝殲敵紀錄。不過在海珊政府被推翻後,美軍的任務變成撲滅各地的游擊勢力,戰場型態變成城鎮戰,面對敵方以反戰車飛彈等武器襲擊,到2005年3月,共有80輛M1失去戰鬥力。

M1A2發射120公釐主砲。圖/美國陸軍檔案照
M1A2發射120公釐主砲。圖/美國陸軍檔案照

●重量易壓垮道路?

國軍現役的主力戰車,是美製M60A3與國造CM11(M48砲塔加上M60車身),總數約1000輛。兩種戰車的總重,大約都將近50噸。M1A2的重量,卻達到64噸以上。

不過如果將兩代戰車放在一起,M1卻比上一代的M60,「身高」矮得多,藉以減少被敵人發現攻擊的機率。M1使用複合式裝甲,在鋼板之間夾有特殊的高硬度陶瓷,強度比傳統的均質鋼板更高,不過重量也更重。美軍的M1還在重點區域加裝已使用過核燃料製造的貧鈾裝甲,密度與硬度比鎢合金還高,不過應該不會出售給盟邦。

多年前,國軍傳出有意採購M1的說法時,重量問題就引發質疑。不過軍方官員表示,經過相關計算,國內公路網的橋樑多數都可承受,而且我方是守勢作戰,對於全台的道路與地形,哪些地方可以允許什麼車輛行駛,當然事前都會有準確的調查資訊。

在德國進行冬季演習的M1A1。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在德國進行冬季演習的M1A1。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全球最快主力戰車

M1系列的一大特色,是捨棄傳統的柴油內燃機引擎,改用燃氣渦輪引擎,基本運作原理與飛機使用的渦輪螺旋槳引擎接近。M1系列的AGT-1500引擎,出力達到1500馬力,相較之下,CM11與M60引擎只有一半的750馬力。這使得M1的機動性能遠高於前輩:早期的M1在公路上,可以跑到72公里的最大時速,後來M1A1/A2雖然變重,使得速度下降到65公里左右,但仍比CM11/M60的48公里快得多。

燃氣渦輪比起內燃機,具備噪音較低、震動較小、零件較少、加速性高、可以使用多種燃料等優點,但最大缺點就是耗油,尤其在低速運轉時,效率不及內燃機。以M1與同代的德國豹式二型戰車相較,M1的油箱容量達到1900公升,豹二只有1100公升,但是M1的最大行駛距離是485公里,小於豹二的550公里。尤其在戰場上,經常必須慢速推進,差距還會進一步擴大。因此國軍接收M1之後,油料成本不可免將會大增。

AGT1500燃氣渦輪引擎。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AGT1500燃氣渦輪引擎。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安全舒適 裝填手需練肌肉

M1比M60系列車身高度大降的關鍵之一,是調整坐在車身前方的駕駛座椅,改為半躺式。另外以往的戰車內部沒有冷氣,到了夏天往往就是「鋼鐵烤箱」。M1開始引進全車空調,從M1A1之後,還改為全車加壓式核生化防護,官兵不但可以免於「烤肉」,在核生化環境下也不必單獨配戴防護面罩,舒適程度大增。

戰車一旦被敵人砲彈擊中,往往引爆車內攜帶的砲彈,導致大爆炸,乘員往往被炸得屍骨無存。為了減少自爆的危險,M1將大部分的彈藥放在砲塔後方的彈艙內,彈艙有一個防爆門,裝填手如要取用砲彈,必須用膝蓋抵住開關,防爆門才會打開。

除了以防爆門阻隔砲彈與官兵,彈倉的上方有特殊的洩壓門,一旦砲彈被引爆,爆炸力就會向外散出。在伊拉克的實戰中,這個設計曾經數度拯救中彈爆炸的戰車乘員性命。

加裝除雷組件的M1A1。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加裝除雷組件的M1A1。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M1於1980年代問世時,使用的是與M60相同的105公釐M68線膛砲,從1980年代後期的M1A1開始,換裝與德國豹二相同的120公釐M256光膛砲。M256的威力比M68明顯提升,如果發射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在2000公尺外都可以擊穿80公分厚的鋼板,至今仍是西方世界最有威力的戰車砲。

當然,大口徑砲彈除了高威力,也有附帶的代價:就是載彈量由早期105公釐砲的55發,降為42發;每發砲彈的重量,也增加到20~25公斤。因此未來M1戰車部隊的砲彈裝填手,平日要維持重量訓練,才能負荷將沈重砲彈迅速裝入砲管的工作。

延伸閱讀

抗日國寶戰車變拚裝車 陸軍司令部訴不得已苦衷

抗日國寶戰車變拚裝車 陸軍司令部訴不得已苦衷

退將臉書貼文 馬英九關切國軍新戰車購案

退將臉書貼文 馬英九關切國軍新戰車購案

美售我M1A2戰車慢吞吞 他揭內幕原來先前有質疑

美售我M1A2戰車慢吞吞 他揭內幕原來先前有質疑

分享給好友加入udn

相關新聞

少子化拚生育 台灣這福利遠遜大陸 護國媽咪很怨嘆

立院怎麼回事?吳斯懷竟「順時中」高嘉瑜被同黨狠噹

「花蓮王」成功回國民黨懷抱? 陰謀論竟扯到新冠病毒

疫情假消息鋪天蓋地…賴清德被冒用 竟出現陸版清德兄

228變823、謝雪紅變王雪紅...口誤之王 韓國瑜還是輸給他

大甲媽好傷心!該不該遶境吵成一團…看蔡英文、柯P去年怎麼黏牢牢

染疫恐隔離數千人 最可怕感染者是他們 抗疫服務到「崩潰」

追逐音速他最強! 超音速飛行第一人 最高齡的也是他

吳怡農找菜鳥院長 落選巨星為何老跑立院?

金小刀砍傅大王…多少年恩怨 源自藍營「魔戒」

救災英雄變口罩工 誰在剝削國軍? 賴帳慣犯竟是他

SARS那年害死了一個送行者 面對新冠肺炎,政府怎能再隱瞞…

2大懸案都搞丟錄音帶!情治單位這樣解釋合理嗎

斬首、反恐…陸戰蒙面特勤隊 國軍最悍部隊 神祕任務曝光

住公寓 開小車 沒西裝…「最平民」新科立委是誰?

國民黨前主席們算計太多!越選越弱 小心別再犯

菲律賓吃人夠夠! 七件事告訴台灣人要硬起來

怕死中國人了!北極圈到南極洲剉著等 這個國家連武漢包裹都不敢碰

疫情重創習近平地位?共機繞台的弦外之音

還記得那架「鯊魚嘴」飛機嗎?最後一位勇士離世的飛虎故事

立委迷風水…邱顯智辦公室擺這玩意 對門的邱議瑩毛毛的

恢復黨籍充滿爭議…傅崐萁何不看看這些人結局?

不只口罩、珍奶…史上8大亂 這個最厲害 神明都驚動了

醫療險理賠武漢肺炎嗎?3大關鍵決定命運…

滯留武漢台商包機返台 那些年專機都載回哪些人?

叫武漢人「去死」 恐慌助長霸凌 另種末日正籠罩武漢

託夢疫情?愛心口罩大放送 他的來源最神奇

國軍解口罩之亂!零經驗義務勞工 廠商打算這麼用…

國會版星光大道 立委紅毯秀原本差點被取消…

國會大風吹 公道伯掰了 水牛伯來了 新「喬王」是他

年前訂了40盒只送來10盒…基層診所也鬧口罩荒

誰會贏?國民黨主席之爭 這群人比韓粉關鍵

新國會周六開戰 藍軍這項搶第一 嚇到蔣萬安江啟臣

武漢肺炎 講真話竟遭罰!揭SARS真相英雄…也被消音

國民黨太老了?看看這些黨國大老 當年引領風騷時有多年輕

當年金門空戰8:0大勝共軍 國軍響尾蛇飛彈再進化!

深藍世家陳師孟 為何變深綠?當年扁、呂也為他頭大

誰讓台獨泡沫化?綠營大老答案竟是她

倫敦政經學院砸招牌!給小英的賀稿…喚俞國華總統

台灣人為何選舉都愛賭這味? 政壇打賭王每賭必輸卻花招最多…

別再嘆尾牙爛!政府這單位才心酸…連鼓掌都犯忌

吳敦義主席辭得扭捏 看看藍綠「前輩」們如何下台

熱門文章

【歷史上的今天0604】臺北賓館 百年來首度開放|六四天安門事件

【歷史上的今天0521】比吉斯主唱絕響 羅賓吉布過世|北捷隨機殺人事件

【歷史上的今天0515】豬哥亮天國深造 人生課題一筆勾銷

留言